盲视科幻小说(盲视科幻小说结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盲视科幻小说,以及盲视科幻小说结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荐书)盲视
- 2、盲视 一 科幻篇
- 3、《盲视》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4、「好书推荐」 —彼得·沃茨:脑洞大开颠覆三观的《盲视》
- 5、《盲视》书评——自我意识与进化
- 6、《盲视》书评——我疯了,也变强了
(荐书)盲视
彼得.沃茨的这本科幻小说很多人看不下去,其中充斥着大量的生物、病理、计算机等领域专业术语,为此作者不得不在每一章节最后都附上几页名词解释。等把小说脉络理清楚了才发现其实内容也并不复杂:未知的世界里,特种人,或者说怪物,比如智商超高的吸血鬼、拥有多个意识多种个性的躯体、被切除了半脑永远处于观察位置的主角…已经取代了普通人前往接触地外文明,普通人则开始选择在“天堂”中享受快乐生活----所谓天堂其实就是一个储存意识的Cyberspace,主角的妈妈就在这里流连忘返。然而我猜想作者只是搭建了一个科幻的世界,其真实目的是在讨论有意识生物和无意识生物的智慧比对,别忘了,彼得.沃茨是位货真价实的悉哪生物科学家,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还在写学术论文。所以我怀疑作者只是想拿科幻作为平台在普及他的学术观点……
由于一直对意识这一概念抱有兴趣,对其中有些论点读完后更疑惑了,比如,决策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大脑在意识到决策时实际上决策已经完成了,所以具有意识的生物其实只是个观察者,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意识,又因此无意识生物在决策时具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所谓的中文屋,书中外星生物罗夏就是这样与地球飞船交流的。凡此种种,都吸引着读者去思考去分析,我想如果有人被这本书激起了对意识这一课题的研究欲望,估计沃茨先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书中另一个不落窠臼之处就是外星生物终于摆脱了类人的形象,这个概念其实很早以前就被人讨论过,但奇怪的是一直没有收到重视。实际上,斗老估计大多数人都对E.T.、外星怪物为啥长得这么和人睁销码如此相像厌倦了,碳基生物难道就这么帅么!
盲视 一 科幻篇
小说讲的是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探测到了外星智能,派出一支科考队奔赴太空与外星智能发生接触的过程。他们接触到的这个外星智能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对于外星智能的想象。他们发现,外星智能有着极高的智力,但是没有自我意识,而宇宙之中这样的智能可能才是主流。
作者是彼得·沃茨, 加拿大科幻小说家,新时代硬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曾经做过动物学家,专业是研究海洋哺乳动物。他的作品建立在缜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主题往往是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主,探讨人类的大脑和自我意识。代表作有《盲视》、“裂缝三部曲”等。核心内容
本书讲述科考队与外星智能接触的故事。随着故事的进行,作者逐步抛出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的疑问。
作者认为,自我意识和智能并不一定是一回事。“盲视”这种神经现象指人可以视而不见,某种意义上这暗示了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没有用的累赘。想要在这个宇宙进一步的进化,就要摆脱自我意识。
作者在书里的核心的猜想,就是“自我意识”在智能生物的进化上可能并没有正面作用。而他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办法回答。
银河奖等重要的科幻奖项。《盲视》是一本很硬的科幻小说,说它很硬,意思是小说情节是建立在真实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而且逻辑上十分缜密。《盲视》不仅获得了科幻界大奖雨果奖等诸多奖项提名,更被很多杂志选为新世纪最佳科幻小说之一。那这部小说好在哪里呢?
我们都知道,科幻小说有几个经典的主题,比方说人工智能,外星人,时间机器,生物变异等等,这篇小说虽然写的也是地球人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但是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外星智慧生命的形式,并且主题也是以前的科幻小说基本没有触及的,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自我意识有什么用?。
这正是书名“盲视”所隐含的含义,它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的这样一个现象:某些盲人虽然自己看不到,但是你让他们在布置了障碍物的房间里走,他们居然可以绕开障碍物,不会被绊倒。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大脑看见了,自我意识认为自己看不见。但是个体自身可以绕开自我意识,凭借大脑所给出的信息做出决策。作者用这种现象当本书的标题,就在于 “盲视”这个现象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是必要的;没有自我意识,人类一样可以完成工作。人类的自我意识可茄让渗能是进化上的巧合和累赘。
他的每一本小说都有一个很长的后记,列出了小说中的点子来源于哪一篇研究论文,你读一遍后记,就相当于读了一个研究综述。他甚至为了《盲视》这本书做了一个虚构的研究报告,讲的是书中吸血鬼的科学设定。这在科幻小说家里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少之又少了。这也导致了读者对他的小说评价两极分化: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看懂了的读者会非常喜欢。当然,这期音频就是要剥开他的小说的这层坚硬的科学外壳,去向你展示其中的杰出内核。
接下来,我们先介绍一下本书的情节,再来讨论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的下一步,改造人类自身将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
第二部分,我们对颤脊于外星人的想象,很可能是错的,真实的外星人可能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
第三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自我意识有用滑拦吗?
第一阶段:
下面我们就开始先讲述这个小说的背景。
小说设定的背景在不远的未来,技术高度发达,人类也逐渐走出了地球,开始殖民太阳系。然而这个前景并不乐观,并不是一个技术发达就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很好的世界,而是一个实际上很阴郁的未来:在那样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普通的人类,在书里叫做基准人类,是没有任何生产力的,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知识,也没有技能,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无用阶级”,只能脑后插根管子,在虚拟天堂混吃等死。因为技术发达到普通的人类已经完全跟不上了,你可能需要一个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才能理解那个时候的科技,才能真正能够在社会上出头。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气氛下,当时还能够工作的人,全都是被改造过的超人类,以及人类所开发出的量子计算机强人工智能。
有一天,地球上来了一些外星的探测器,这些探测器现身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太阳系之外的一个坐标,便在大气层中烧毁了。这是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外星智能的存在。于是人类派出了一个科考队,坐上造出来的最先进的飞船,奔赴外太空与外星人进行接触。这个科考队由什么样的成员组成呢?
严格的说来,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有一个甚至就不是人:船长实际上是这艘科考船本身,它的量子AI名字叫忒休斯;而指挥官,则是一个吸血鬼;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一个科幻小说里会出现吸血鬼这样的东西?这个设定很有趣,我们之后会详细说明。
再说回科考队,还有语言学家詹姆斯,她的脑袋里有多个人格可以协同工作;有生物学家斯宾德,他的大脑皮层接的全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能够跟品尝甜味那样品尝到各种化学物质,但是代价就是几乎对自己的身体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还有一个特种部队指挥官,是一个类似于游戏里那样的超级战士,有各种各样的增强能力;最后就是这本书的主角,也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者,他是一个“综观者”。什么叫综观者呢?就是说,他能够将这些超人类的行动和极其复杂的事件记录下来,加以整合,这样就可以写出报告,让后面的大人物可以理解他们在做什么。
主角小时候有癫痫,被切除了一半的脑子,这让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孤独症和反社会人格:他没有情绪,无法与他人产生共情。而这个设定也成为了小说之后的关键。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能够参加这个科考队的,没有一个是正常人。
从小说的基本设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里所描述的这些人,实际上都是“非人”。那么,我们就要进入关于本书的第一个主题: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的下一步,改造人类自身将是无可避免。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竞争的改造”。我们现在也会改造自己,比方说,我有近视,我要去做一个手术或者戴上眼镜,这是一种广义的改造;但是这是因为我有了生理缺陷而去改造,而不是说我本来视力正常,而为了能够在某些比赛里胜出,就去让自己的视力变得超常。
而在书中,这种为了竞争获胜的改造是很正常的。比方说生物学家,就为了能够更好的操作仪器,在自己的大脑里接上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他说过:他必须不停的做改造。如果不改造,那么就不能重新训练;不重新训练,一个月之内你就落伍了。一旦落伍,你就再也跟不上,就变成了无用的人,只能进入虚拟天堂混吃等死。
在这里,小说引入了一个关于吸血鬼的设定。在书的设定中,吸血鬼实际上是一种史前人类亚种;由于他们的基因出了一个错误,所以他的大脑产生不了人类专属的一种蛋白质,这让这种人类亚种不得不变成食人怪物。而也是因为这样,吸血鬼的大脑结构与正常人差别很大,这让他们获得了超凡的模式识别能力和智力;但同时,他们一旦看到了直角,就会引发癫痫。也正是如此,当人类进入到定居时代,大量直角出现,吸血鬼就灭绝了,这就是为什么吸血鬼会害怕十字架的原因。而先进的基因技术则将这一族群带了回来,利用他们的超凡智力,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
更有趣的是,小说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拥有超级智力的人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或许在我们的想象中,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就是一个能够很快的思考,很快的解决问题的人;但是,一个有超级智力的人,可能并不是这样。他们可能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高度在观察这个世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这就好比桌子上有四个苹果,一般人是不会去数的。你一眼就能看到这是四个。但是要做两位数的乘除法运算,就要动动笔了。而有着超级智力的人,他可能直接看到答案,就跟我们看到四个苹果不需要数一样。
这也让人思考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竞争观念。现在的家长要送小孩去学奥数,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未必不知道,这些东西很可能是没有用的;但问题在于,人家学了但是你没有学,你就要落后。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军备竞赛。那么,在未来,这种军备竞赛持续下去,你就需要用技术来改造你自己。比方说你想要成为一个钢琴大师,没准你就要多接几个手指。如果你不甘愿沦为小说里所设定的在虚拟天堂里混吃等死的无用阶级,那么你就不得不改造你自己,直到自己都认不出来为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造就等于进化。这样一个社会,对人类究竟是好是坏呢?或许,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为了在这个宇宙中生存下去,我们必须继续进化适应。
《盲视》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盲视》([加] 彼得·沃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rvan
书名:盲视
作者:[加] 彼得·沃茨
译者:胡纾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页数:464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配迹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敏腊;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作者简介:
“每当我觉得自己的生存意志过于旺盛,我就会读一读彼得·沃茨。”——加拿大评论家詹姆斯·尼科尔(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桥卖滑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因其生动详实的海洋生物与深海环境的描述广受赞誉,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盲视》(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并获当年加拿大极光奖最佳长篇及2014年星云奖最佳翻译长篇;2010年,《岛》(The Island)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获轨迹奖最佳短篇。
[img]「好书推荐」 —彼得·沃茨:脑洞大开颠覆三观的《盲视》
本书简介: 虽然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却是回答了一个人类的终极哲学心理学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意识?我们的大脑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我”?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有一个“我”在看在感受这个世界呢?
作者简介 :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专攻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家。经典作品《海星》、《岛》、《怪星》,多次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纪念奖的科幻大奖
推荐理由 :科幻小说并非科幻。
内容简介 :《盲视羡旁》背景设定在21世纪末到22世纪初,差不多一百年后的未来,发达的技术能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还为他们制造出完美的 幻境 ,让他们沉浸其中。渐渐地,他们彻底丧失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人类在死亡。但新人类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个意识并存于一个身体的 组合人 、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绝对客观的人……以正常人的标准,他们是绝对的 怪物 ,甚至不太能够称之为“人”。但是,当外星人现身太空、普通人浑浑噩噩的时候,正是这帮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们的世界。他们所面对的外星人对手神秘莫测,不可理喻。一次次强硬的试探性交流,最终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毁灭性的决战。
本书共分四大部:第一部分序章,第二部分忒修斯,第三部分罗夏,第四部分为卡律布狄斯。
本书在科学技术的细节上丰富又过硬,是最典型的 硬科幻, 因为作者没有向读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专业名词,也没有交代小说里无比复杂的背景设定。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娇之气扑面而来。为便于阅读,下面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展开介绍,而非依本书章节顺序。
第一部分:时间。 2082年2月13日,格林尼治标准时1035时。
第二部分:地点: 地球及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
第三部分:主要人物:1.席瑞·基顿 (小说中的我):小时因治疗癫痫而切除了半边大脑,失去了正常的人类感情,但也因此而能客观地观察、转述别人的事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主观偏见。随时随地把别人有意或无意的表情、言行、肢体动作等等综合成生物形态结构,洞察其中的真实想法,又叫综合观察者、政委。 2.艾萨克·斯宾德 :生物学家,负责分析了解外星人的生物基础、生理机能。他的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经历了全面改造,比普通人敏锐科多,而且还拥有一般人没有的感觉能力。 3.苏珊·詹姆斯 :语言学家,负责解译外星生命,以及与外星生命沟通。她的大脑实际上通过脑神经手术分裂出了四个不同的个体意识,分别为苏珊、萨沙、蜜雪儿、克朗切次级人。各有不同个性,都是语言学家,轮流醒来主导与外界的沟通,但必要时可四个意识同时工作,效率极高。 4.阿曼达·贝茨 :军事专家,负责防卫和必要的主动攻击,保护自己人的安全,消灭可能造成威胁的敌人。她除了可以调遣一批精密的军事人以处,在主动出击的行动中也有指挥其他人类进退的指挥权 。5.朱卡·萨拉斯第 :吸血鬼,忒修斯飞船的真正指挥者(本书中他是超级厉害的正面人物)。具有“十字架障碍”,即若他突然看见十字架形状的东西,容易触发最强烈的正反馈,导致中风。自然界原来一直没有什么两条线互相垂直的东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许多年,世代都没有问题,但自从基督教的十字架风行于世,吸血鬼就渐渐绝迹了。 6.罗伯特·坎宁汉 :艾萨克·斯宾德的替补,在艾萨克·斯宾德死后,他结束冬眠,接替工作。 7.攀爬者 :外星人,形状似大蜘蛛,有九条腿。
第四部分:故事情节: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 外星探测器(萤火虫) 突然降临地球,并给地球拍了照,然后就在大气层里焚毁了。那么,这些外星探测器是来侦探地球,然后将其毁灭吗?不知道,人类全蒙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到了22世纪初,人类忽然在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截获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很有可能跟当年降临的探测器有关。于是人类派出了忒修斯飞船前往调查。经过几十年的飞行,飞船终于到达目的地,船员们从冬眠里被唤醒之后,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艘巨大的神凯叫 罗夏的外星飞船 。飞船重量1.8×1010千克,体积2.3×1010立方米。在接近罗夏时,四人合体 苏珊·詹姆斯 以四个不同的次级兄瞎橡人:苏珊、萨沙、蜜雪儿、克朗切分别与其进行交谈,以其获得有用信息,但得到的回复就一句话:你们真的不会喜欢这里。
于是五个主要人物冒险抵达外星飞船罗夏,在它的顶部凿开一个大洞,进入到飞船内部,结果在里面与外星人攀爬者发生了正面冲突。在军事专家 阿曼达·贝茨 的的精心设计和指挥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抓住其中的两只外星攀爬者-大蜘蛛,把他们带回到了自己的忒修斯飞船上。语言学 苏珊·詹姆斯 破译出了外星攀扯者的一部分语言,于是建立起了跟他们沟通的方法。
无奈的是两只外星大蜘蛛,严刑逼供之后也没有什么收效。只好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经过测验之后,却发现,外形大蜘蛛的智商比人类不知道高多少。但是,在智力测验过程中, 苏珊·詹姆斯 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外星大蜘蛛的智商很高,当 席瑞·基顿 问他窗口中有哪些物体?外星大蜘蛛会说他看见的每一个地球船员,但是唯独没有他自己。
就是说这些智商惊人的外星大蜘蛛,居然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完全实现了无“我”。他们的身体里边是没有一个我,他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就像下围棋的那个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他下围棋的水平是天下无敌,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下围棋。
小说进展到此,核心显现: 想像你拥有智力,却从不知道,你有行动日程,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脑洞大开,颠覆三观。
也就是说,可怜无知的地球人只会浪费能量与处理能力,我的自我中心主义已经发展到了神经病的地步。人类管自己叫智人,拥有智慧且扬扬得意,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么吗?你真的知道它的用处是什么吗?而外星攀扯者却用人类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付你。因为他摆脱了自我意识纠缠的智力。
书中举例:每个钢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让自己演出失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意识指挥手指的动作。每个舞者、每个杂技演员都知道要放松心灵的钳制,让身体自由发挥。也就是说尽可能摆脱主观自我意识对你的主导。
别跟我提什么学习曲线。别跟我说什么在无意识的表演之前必须经历好多个月的刻意练习,又或者在灵光闪现之前总少不了许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识全都是有意习得的又如何?你以为这就能证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吗?启发式软件会从经验中学习,这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机器成了象棋高手、围棋高手,汽车学会了自动驾驶,统计程序会遇到问题,然后设计各种试验去解决它们,而你却以为通向学习的唯一道路名叫 自我意识 ? (机器根本没有自我意识) 。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睡觉实在是一件没有任何实效的事情: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知无觉、身体消耗燃料却不从事生产。想象一下,假使我们不需要每十五个钟头陷入无意识状态,假使我们的大脑能从婴儿期便始终保持清醒,直至一百二十年后大幕落下,我们将成就多少事业?让人一声叹息。实际上从佛学的角度的来看,当人证到“无我”后,行住坐卧,明明了了,确实可以达到无需睡眠的程度。
当 阿曼达·贝茨与席瑞·基顿 进入到罗夏内部后,脑子出现幻觉,也是自我意识的“功劳”。因为当外星大蜘蛛攀爬的速度太快时,大脑无法整合,仅能抓住一幅定格的画面,此时眼睛处于“歇业”状态。这也容易理解,比如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空间同时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大脑是只葡萄糖做的大猪猡,它干的所有事都是不靠谱,也就是说人类进化到现在,仍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傻瓜。你将知晓真相,而真相将让你疯狂,脑洞大开!而从龙树《中论颂》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一颂: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者。就是你认为我现在用眼睛看见了有种种的灭,我就认为这个生命是存在的,那么龙树说你这就是傻瓜一个,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
有意思的是书中的观察者 席瑞·基顿, 也并非真正的观察者,为什么?因为他的自我意识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按照佛学中的唯识观点,人类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而依六祖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来看,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前五识都是傀儡,都是因为第六识和第七识在支配它们。比如说第六识睡觉了,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就听不见。但是睡觉的时候耳朵还会听得见声音,对不对?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耳识一部分还没有关闭。但是如果意识关闭了,耳识即使听到声音,而第六识不发生作用的话,那我们其实仍然是不能辨别声音是什么。就像我们看那个东西,每一个人看出来同一个东西却都是不一样的,这其实也就是因为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是不一样的。我们有不同的阅历、背景、经验,所以我们看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所以先将分别的第六识的转为妙观察智,这才是真正的“观察者”,第七识转了平等性智,达到“无我”,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大千世界,有情无情,无论巨细,皆可同时显现。
意识和智能其实完全是可以分离的吗?既然自我意识并不是高智慧生物所必需的,那么我们人类身体里边的这个“我”到底在干什么呢?作者认为,人类现在正好处在一个进化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边,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不够用的,而意识的作用无非就是分配注意力而已。比如大家看过内克尔立方体是不是能看出两个不现的立方体。但眼睛同一时刻只能看出一个,而不能同时看到两个。
参考喜马拉雅魏知超对本书的解读:心理学有过一派观点,认为意识其实就是注意力,这两个词描述的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一旦生物进化跨过这个坎,大脑的处理能力够用了,他能够同时看见两个立方体。那时不但不再需要意识,意识反而会成为一个累赘。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人脑中出现了一个我,那么满足我的体验就变成了一件显得特别重要的事情。比如说人脑里边有一个神经回路,它一旦被有节律的声音刺激,就会有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让神经系统得到安抚。
这个神经回路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是用来监控心跳的。而因为心跳,如果有一个稳定的节律,就说明你的身体没有问题。那么这样一个神经回路,对人的生存当然是有益的,但是,一旦我们对这种感受有了一个主观体验,我们就会主动去找各种有节奏感的东西来让自己快活。这样一来呢,这个神经回路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监控心跳,而是用来让我们享受音乐。
于是,那么多的音乐家出现了,我们听着美妙的音乐在主观感受上当然很美好啊,我很爽,难道还不好吗?但是站在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对大脑资源的极度浪费,欣赏音乐,这样的大脑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一来,人类往更高级的物种进化的历程,就被严重地拖了后腿。反过来看,书中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们可能在进化的很早期就消灭了自我意识,于是他们就在智能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远远把人类甩了N个世纪。
而我们人类呢?在本书里,却因为历史上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很无厘头地阻断了进化的历程。导致自我意识在人类身上一次被保留了下来,所以,人类这种有自我意识的文明心态,放在全宇宙里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特例。
在宇宙中其它的文明,他们其实早就跨过了这一关。对于那些外星文明来说,意识只不过是在进化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于是当大蜘蛛这个外星文明在茫茫太空里偶然接收到从地球上散发出来的那些无线电信号的时候,他们完全被吓到了。
因为这些信号,里边包含着大量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的信息,什么我快活极啦,什么这才是真正牛X的摇滚乐,什么我觉得应该这样来欣赏现代艺术!外星人一开始完全看不懂。但他们凭借他们超高的智能很快就分析出来这些主观体验,一旦在他们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又发出意识,就会使他们智能的效率大大的降低,这是一种会让阻碍外星人进化的病毒。毛骨悚然。
你若能看见他,他多半并不存在。
那些外星大蜘蛛非常聪明,却没有任何的主观体验。智能和意识完全分离,这到底有可能吗?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我们就必须要退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意识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朱利奥·托诺尼《意识与脑》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有意识的,区别仅仅是强弱的差异。意识是生命物质的一个根本的基本属性,与组织精微的物质系统一起出现,它内在于系统的组织,是复杂存在物的属性,且不能被进一步还原为更基本属性的活动。人的意识在什么时候形成?在一个受精卵产生时就有。
但南怀型瑾在《易经杂说》引用佛家的观点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时指出,人的身体叫作正报。而物质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质,名为依报,附属的意思。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无命。命是有灵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觉是命,即是有意识的。生命是生与命两个东西的结合,精气为物是生不是命。与朱利奥·托诺尼《意识与脑》认为植物也有意识而不同。
那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与脑》指出意识就是信息。那么有信息就能产生意识吗?朱利奥·托诺尼认为意识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信息量,二是信息的整合程度。一部手机里面存储了很多照片、文档,就有意识吗?没有。因为它没有整合。当人在全身麻醉时,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在活动,信息依然存在,但意识却并不存在或很微弱,为什么?因为大脑的各个区域没有被整合。人在昏迷时也是如此。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意识才会显现。
那么《盲视》里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们的智能那么高,却没有“自我”,这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吗?按照整合信息理论是不可能的。因为智能极高而意识为零,就意味着他们大脑的每一个区域都能很好地解决单个问题,也就是信息量极大,但是所有这些大脑区域之间完全不整合,相互没有任何一点信息交流。显然不可能。外星文明要发展到攀爬者这种级别。期间必然要解决大量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是需要综合不同脑区的能力来共同解决眼前遇到的那一个困难。只要这样的情形一发生,大脑不同区的信息就一定要发生交流,一旦信息整合意识就必然产生。
而佛学却并不认同整合信息理论,为什么?因为当人达到证悟状态后,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对万事万物不再分别,但“第六意识”还是存的。而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实现万物平等的“无我”。
那么佛学的第六意识虽然存在,却“无我”有道理吗?
Robert ·Wright著的《佛教为什么是真实的:冥想与启蒙的科学与哲学》中,将人的大脑分为七个模块: 自我保护模块和避免疾病模块 ,这两个模块是让我们躲避危险,让我们能活得更久一点; 社交模块和争取社会地位模块 ,这两个模块是让我们想办法活得比别人更好一点,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 择偶模块、留住配偶模块和育儿模块 ,这三个模块是让我们把基因给传下去。
人的意识其实更像是一出舞台剧。舞台剧的主角,是大脑里的各个模块,它们轮流上场,不同的时机,由不同的模块占据舞台的中央。例如你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一身脏水,很生气,这时自我保护模块启动引起愤怒。
也就是说呢,这个舞台剧,是没有唯一的主角的。所以,佛学认为“我”的确是一个幻觉,因为没有“我”,只有“我们”。其实“我们”也不存在。因为所谓的”我们”也只是一些模块交替出现的结果,与外界环境是有交互关系的。所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方可入道”,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完全不受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才具备入道的条件。比如文天祥,杀头时,内心也丝毫不动,没有任何恐惧。
你以为有一个唯一的”自己”在思考,但你拥有的其实是脑子里的一个个小人。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多重人格。例如 苏珊·詹姆斯 就有四个人格。《盲视》说你若能看见它,它多半并不存在。其实应该是你若能看、听、触、嗅到的,其实根本不存在。
精典语句摘录:蚂蚁总在打仗,这只说明它们活着,除此之外别无意义。
生命没有绝对,只有程度。
等我回家时,我或许会成为宇宙中最后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
只有在迷失之后,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
大脑是有欺骗性的,它进化出反馈回路好增强心跳的稳定性(血液循环系统),却时不时受到节奏与音乐的诱惑。
你将知晓真相,而真相将让你疯狂。
睡觉实在是一件没有任何实效的事情,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知无觉,身材消耗燃料却从不从事生产……
如果你愿意品味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盲视》。
《盲视》书评——自我意识与进化
这本书阅读顺序在《三体》之后,在知乎中看到了一个关于“比黑暗森林法则更残酷的科幻小说推荐”的话题,于是购入了这本《盲视》。
《盲视》的阅读难度很大,很多时候都因想象力的匮乏和无法理解作者所述而一度无法继续阅读,这也导致了《盲视》是我所有科幻小说的纸质书读完后书页最脏的,因为很多段落你不得不读个三四遍。但不管是与作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的晦涩还是书中大量对自我的思考和剖析,都不影响这本小说带来的反思,也是一个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自我意识有什么用?
除此之外,整部小说对吸血鬼等一些神话元素披上严谨的科学外衣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者将他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融入进了整本小说,使得很多时候有种在读学术论文的错觉。
《盲视》所揭示亮旁与讨论的并不是“生命的意义”又或是“人与机器人”这种很多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所普及的广而大的思想,仅仅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用?”这么简单。但其中又折射出很多颠覆性的思维, 很多在人类中已经固化的思想被挖掘出来加以剖析 ,因此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震撼与爽快。
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未曾深入接触科幻的读者无法理解作者所抛出的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于平常又太过于新奇,很多人从未思考过自我意识到底有什么用。
神秘的外星飞船造访太阳系,地球派出了一支奇怪的小队,成员分别是:
如果你以为作为观察者角色的主角是一个正常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主角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增加”,而是“缺失”,由于小时候的意外失去了一部分大脑,丧失了共情的能力,这也是成为观察者最重要的条件,也就是 客观 ,收集到的信息不含有收集者主观的情感,只有这样的信息才是准确无误的。
每个人对外星接触时的幻想都不尽相同,但却肯定都是以沟通作为开始,但这次这艘外星飞船“罗夏”打破了这个常规,看上去“罗夏”回应了小队们的和平问候,但其实事实上“罗夏”的回应却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客服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用对方的语言组合成适合当时场景的回复。无戚漏论小队如何尝试都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回复,不得不尝试深入“罗夏”内部抓一个活体,但随之而来的真相却令小队成员大吃一惊。
“盲视”一词的意思是飞船内部的外星生物利用人眼的盲区达到隐身的效果,这也正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缺点,你的大脑会自动删掉“大脑以为的没用的信息”。而正如作者抛出的问题所述,人类引以为傲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用?使人类成为智人从而比其他物种更加高级的自我意识,是否真的决定了进化?
进化的道路有很多,而人类却以为只有自我意识这一条。
“罗夏”中的物种就是这样的没有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一切试验都证明这些外星生物是存在智慧但却没有自我意识的,它们可以认出物体,却无法认出自己,它们没有“自己”这个概念,只是接收信息,然后作出本能的回应而已。面对这样的真相,小队成员们无可奈何,正如前文所引用的,“当语言本身等同于挑起战争,你该如何告诉对方我们为和平而来?”而对方更是没有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
不仅仅明白了自我意识并不是进化的唯一道路,随着对外星生物的深入研究小队成员们发现了一个事实—— 自我意识阻碍了进化
自我意识帮助你专注于你想要关注的问题上,但却没法帮你兼顾其他方面,这可不利于进化。更严重的是,自我意识越来越关注于过程,消耗资源但却什么都不生产,自我意识处理问题变得迟缓,并且自我意识还对结果进行筛选,即便有时候筛选的结果是错误的。
因为缺失的那部分大脑,主角席瑞的自我意识要比其他成员都弱。但也正因为如此,席瑞产生了其他人没有的“幻觉”,在还未深入飞船“罗夏”内部的时候,席瑞眼前就闪过了外星生物的图像,而这被认为是幻觉的图像,其实就是真正的外星生物个体的样貌。
席瑞在亲眼见到外星生物前,大脑就通过收集来的飞船“罗夏”的信息,自行构建出了飞船中外星生物的特征,这正是无自我意识的优势,收集全部信息,再进行处理,不会因为这些信息看似没用就删掉它们。而自我意识则不会处理飞船相高键烂关的这些“冗余”的信息,因为自我意识的关注点不在于飞船。
避开了自我意识对信息错误的筛选和迟缓的处理,才是进化的下一阶段。
最后的最后,地球上的吸血鬼率先开始拔除自我意识的存在。当小队成员已经与“罗夏”同归于尽,而孤独返航的席瑞听到地球各频段的广播已经仅仅只剩下交通路况时,席瑞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全宇宙最后一个还留有些许自我意识存在的个体。
整本书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随着对“罗夏”的深入而展开的对自我意识与进化的剖析,纷繁的支线等也包含了对社会、人性、心理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席瑞的家庭和“虚拟天堂”也是整部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于《三体》带来的更广更深维度的认知,没有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较量,《盲视》更多是通过对方来认知自己,试图让每一个读者去思考自我意识有什么用,是否进化真的是依靠自我意识?如果进化必须要抛弃自我意识,那么进化的意义又是什么?
人类不断的从蜘蛛、蝙蝠,甚至是苍蝇这些无意识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出的远超人类的能力,来制造各种外部设备用以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是否人类的进化真的因为自我意识而到此为止了,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只不过令人类上升到一个看得见的高度,但却无法再更进一步?
其实不仅仅是《盲视》这部作品,很多脱离了科学束缚的科幻文学比如阿瑟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中的无相互作用力飞船,《童年的终结》中对心灵感应这种玄学的解释等等也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类认知的科学是否是真的是科学?科学是否是抑制人类进化的枷锁?抑或者未来的科学仍会颠覆现在的公认的诸如牛顿三大定律?没人知道,但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可以不加任何的桎梏去肆意发挥。
总而言之《盲视》这本书,是一部很难读但却震撼的非入门级科幻著作。下一本书评大概是卡尔萨根的《接触》,主题是“有智的崇拜”,正版书绝版了,买了本盗版纯印刷字的看。科幻文学的类别里对接触类更感兴趣,但此类书籍为数不多,并且像《接触》和《盲视》一样很多书目的中文翻译也饱受诟病。
《盲视》书评——我疯了,也变强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妈妈下班,我问了她一个问题“我是怎么来的”,妈妈如临大敌,像很多家长一样规避和性有关的话题,只撂下一句“长大你就明白了”。
但其实,我要问的并不是男人女人如何生小孩,那些浅薄的知识,我在幼儿园时就差不多弄清楚了。
我想问的其实是:“我,何以为我?”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刚刚意识到宇宙原来历芦这么大、我们国家的历史这么悠久,自然就会有许多奇怪的念头,那时,“我,何以为我”就让我苦恼不已。
我为什么是操控着这个身体,而不是其他人?
我为什么是这个时代的人,而不是秦朝人或者汉朝人?
那些像我一样控制自己身体的人类,在出生前又在哪?
所幸,我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并没有让我因为这些困惑,变得迷信上帝或者成为唯灵主义者。
但后来接触到电子游戏,如CS、GTA,我知道了游戏世界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以及文学理论中的各种叙述视角,我就更加不解。
我们天生都是“第一人称视角”吗?有没有可能存在着游戏里那样的“第三人称视角”的人类?
我到底是如何控制着我的?
所谓的意识,猫猫狗狗会有吗卜烂者?人类的意识会不会是某种高维生物,寄居到了大脑里?
再到后来,了解到“中文屋”“哲学僵尸”的概念,我甚至一度恐慌,这世界会不会只是一种想象,或者一场大戏,只有我拥有意识,身边的人都是像机器一样运算的血肉?
这些问题,长大后我也未曾明白。
扯远了,回到《盲视》这本书,虽然作者摆放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专业术语,但其实这些硬科幻元素是否能够理解,并不是那么重要。什么模糊幻觉、拓扑形态,都型薯只是气氛组,是在故意制造阅读障碍。
虽然作者多次写道“想象你是席瑞·基顿”,但我却觉得,阅读这本书的窍门反而应该尽量避开自己的想象,不要尝试理解,而是接受,接受理科生的无情碾压,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其实并不影响剧情,甚至可以跳过,因为作者真正要探讨的与科学假设没多大关系,而是涉及心物二元论的哲学思辨。
小说里列举的弹琴案例非常到位。因为我从小学习钢琴,可谓感同身受,能够献上一场没有错音的完美演出,取决于肌肉记忆,这要归功于大脑。相反,平常自说自话、天马行空的意识,很有可能搞砸,因为它会以“杂念”的形态干扰你,让你的某根手指突然不听话,一念生,万键错。在你演奏贝多芬的时候,意识可能会调出记忆里的某个片段,比如昨晚买的麦当劳薯条,店员居然忘了给你番茄酱。又或者它会自问自答,万一我弹错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社死呗!
所以,一切艺术家,或者某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以及当人类需要分析多方利弊并做出最终决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行为——摒弃杂念,似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去做一些高精尖的事情会更加高效,“我”显得有些多余。
而无意识的人类,似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严谨点说不好界定,哪怕真有人站出来说,“我是无意识的”,这本身就是悖论,既然无意识,又是如何意识到这一点的呢?除非如小说里的设定,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一个行走的“中文屋”,生性凉薄、极端客观。
作者塑造了无意识的人类,也抛出了意识与智能的相爱相杀,但并未纠结于意识的本源,并未纠结于“我,何以为我”,而是更为大胆地指出,“我,并不值钱”,意识有没有可能是阻碍人类进化的某种障碍?
小说中席瑞·基顿的母亲,选择了将意识上传数字世界,以期永生,像极了道家所说的“尸解成仙”,这是科幻影视、文学、游戏里常见的设定。然而作者在这里明显是持有调侃意味,一切都是虚假和不真实的,甚至随时有被现实主义阵营摧毁的可能。这与主人公自身的遭遇是相抵触的,可以说,席瑞·基顿和母亲代表了人类的两个发展方向,极端的发展方向。
除了席瑞·基顿这样的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外,还有类似多重人格的“四合体”,而这些被我们现代医学体系判定为疾病的人类生理现象,在小说中的未来,则不再被视为病症,反而成为人类升级改造的突破口,可以说是“我疯了,也变强了”。相比上传意识的“尸解成仙”,这种“疯批成神”似乎更接地气,从人类整体的发展来看,似乎是一种更实惠、更实用的方式。把自己上传到数字世界,可能只是源于意识对永生的执念,但大脑也许不这么想。
不可否认的是,意识不够可靠,它会搞砸一场钢琴演奏会,而大脑不会,大脑的智慧更值得信赖,甚至说充满功利。
不过,人类的未来无论是“尸解成仙”还是“疯批成神”,意识总是抱紧人性的大腿,占据了某种道德高地,并向大脑进行“洗脑”。正如席瑞·基顿,无法真正地去爱一个人,一切都只是运算法则。
哪怕《盲视》这本书罗列了多少案例,精心编造了多少设定,我们依然难以逃脱“我”。
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或许在我死去的那一刻会得到解答吧。
关于盲视科幻小说和盲视科幻小说结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