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端午节的故事(关于屈原端午节的故事广播稿)

2qsc.com 阅读:91 2023-07-19 14:58:17 评论:0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也是端午节的源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为了救楚国于水火之中,他尽职尽责,勤政爱民。然而,由于嫉妒和阴谋,屈原被楚国内部的奸人排挤,王室对他也渐渐失去信任。

屈原看到国家陷入危机,心如刀绞。最终,他被迫离开了楚国。离开前,屈原写下了痛苦的离别诗,在一块巨石上写下了让人心痛的离别诗句。

一些好心人看到屈原的诗句,感叹不已,决定救助他。于是,他们制作了屈原喜欢的米饭团,将其扔入江中,以免鱼虾噎食他的身体。屈原的好友们更是划船追赶,希望能够救回他。然而,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看到江中有很多鱼虾涌上来,将米饭团吞食,渡过了这个难关。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这一天都准备大米,用菖蒲叶包裹成糯米团,将其投入江中,以祭奠屈原。

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都会准备菖蒲叶、大米,包裹成糯米团,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端午节也因为屈原的故事而得名“端午”,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有其他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挂艾草等。赛龙舟是为了模拟寻找屈原的情景,人们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中寻找屈原的身影。而挂艾草则是用于驱邪避疫的习俗。

屈原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品质,他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凭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让人们记住了他的贡献和牺牲。每到端午佳节,人们往往会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屈原那样的爱国情怀,而端午节也就成为了爱国精神的一种象征。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趣书村